在許多情況下,組成機器的部件之間的正常相互作用會改變某些部件的機械強度。熱處理是消除或減少機加工、軟化或硬化部件以及完全或部分改變材料特性的一種有效且必要的方法。
一、什么是熱處理?
由于機械部件之間的正常摩擦,構成用于各個業務部門的機械的許多材料都會不可避免地失去動力。這種功率損失可能會影響材料的任何特性,無論是化學成分還是結構。這些取決于機械的彈性、加熱功率、可加工工藝、硬度和耐磨性。所有這些都與機械強度有關,機械強度是指機器在不改變的情況下承受其部件定期相互作用的能力。
在減速機和齒輪電機中,機械強度的降低很常見,可以通過熱處理來緩解。與磨損相關的問題可能與多種原因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或者說最應該認真考慮的——是時間因素。換句話說,組件的持續時間一般。
在這方面,熱處理對于減輕磨損的后果至關重要。它們涉及一系列涉及合金和冷卻的方法,這些方法在各種條件下(突然的溫度、速度、金屬排列、時間持久性等)應用于材料,目的是優化材料的機械性能,主要集中在它的彈性、硬度和抵抗力。
二、熱處理的種類:
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有幾種類型的熱處理,這種類型與程序的最終目的有關。這種巨大的多樣性需要對該主題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到不同機械要求所需的有效解決方案。
進行熱處理有兩個主要原因:
·當目的是增加硬度(硬化)時。
·當目的是軟化材料(退火)時。
有幾種程序可以實現這些目標并制造更適合與機器相關的工作和每個應用程序的特定環境的零件。下面我們列出了現有的主要熱處理類型的特征。
1.硬化
硬化是指將材料加熱到超過其轉變點的特定溫度,以獲得特定的晶體結構。材料立即冷卻得更快,以獲得馬氏體、奧氏體或貝氏體結構,從而提供高硬度。這種快速冷卻是通過將材料引入水、鹽、油、氣體或空氣中來實現的,其速度將取決于目標結果和材料的特性。
在需要的情況下充分硬度的冷卻通常是在一個中斷溫度那之間的范圍180℃(356°F)和500℃(932°F),從而產生高電阻和硬度隨變形的風險最小和變化在維度上。
2.回火
通常,這種處理是在硬化后進行的,這會使硬度呈指數增加。在達到此目的的硬化過程中,鋼在這種狀態下非常脆,必須在150°C(300°F)和轉變點之間的溫度范圍內回火。對材料進行這種處理的溫差和持續時間將影響鋼的電阻和硬度方面的最終結果。
3.退火
與硬化過程提供的硬度不同,退火通過平衡因冷卻而變形的晶體結構來軟化材料。
4.表面硬化
它包括通過在介質中將碳加熱到高溫(約900°C[1650°F]),使碳滲透到材料表面,從而促進碳在整個過程中融入表面。通常使用氣態介質,因為它們可以更好地控制處理。在表面硬化過程之后,材料被快速冷卻以達到最佳硬度,特別是在低碳鋼中。
5.氮化
它包括在特定時間內,在鹽水介質或氨氣環境中,通過大約550°C(932°F)的溫度將氮氣摻入材料表面。以這種方式,所述表面被富集,以最小的變形硬化和無裂縫,這要歸功于的低溫熱處理。
6.碳氮共滲
它包括對氮和碳的結合,它提供了許多優勢,以機械部件,把它變成最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它是在與表面硬化處理相同的條件下通過使用氣態介質進行的。